听说北京那边的《独唱团》已经脱销,这里的学苑书店里倒是仍见厚厚的一沓无人问津,大约是文化氛围不同。
花了一点时间读完,文章风格和我书架上那本《200X年最佳网络文学》中的极其相似,与当年在榕树下看到的极其相似(甚至有一篇就是榕树下发过的),诚如介绍所说,这只是一本文艺读物。
也看到有人评论说杂志风格像几年前的非音乐,都是别人玩剩下的。但是,这也没什么要紧,仔细想想,已经有几年没有这样安静的来读一本本土的文艺读物了。在 《最小说》《花溪》流行的今天,实在是该有这么一本纯正的当代中短篇小说读物。(我没读过《十月》《小说选刊》这些,周围的人也没有。)
《绿皮火车》: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有飞机、动车,特快都让人不是很想搭乘,似乎绿皮火车除了廉价,并没有其他优点。回想起来,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是三岁,长 沙与青岛,之后一次一次的往返于两地之间。小时候对火车的印象是卧铺,查票,穿越车厢打开水,窗外各种各样的农村,跨过长江的激动。最煎熬的一次是大学二 年级,买票太晚,托人不淑,只买到济南到长沙的两张硬座,还是那种最慢的普快,整整27小时。但即使这样,我依然喜欢坐火车,只要靠窗的一个座位,什么也 不做,静静看着外面,就可以完全无视距离和时间。火车文化的另一特色就是侃大山,不管来自什么地方的人,不管什么职业什么身份,都可以在这里侃侃而谈,也 许谁也不会把谁的话当真,但是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去年西安到成都的路上遇到的历史系男生从陕西小吃说到咸阳文物又扯到中国摇滚,着实让这一路都不寂寞。在 火车上,远望华山,路过赤壁,穿越秦岭,绕过岭南……这些都是美好的记忆。听说最近又要提速,要把绿皮火车都取消,要换高铁换轻轨,其实有时候,我们想要 的并不是时间与速度,而是路途,而是到达。
《所有人问所有人》:那个怀孕的个性爽朗,很受欢迎,感情经历丰富的女星是谁?
《合唱》:我们都在变的越来越像我们那些失败的长辈,而长辈们也开始明白我们不可能像他们幻想的那样、色。——我们总是很不情愿的变成我们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人人都是谬误家》:这个真的没看懂。
《这个夏天你去不了》:这是最喜欢的一篇。死亡总会以它的方式烙下痕迹。有的人可以遗忘,有的人一辈子困在那里走不出来。而人一直都脱离不了矛盾与欲望,残忍、自私、肆无忌惮的伤害别人。
《一如玫红色的蔷薇之于夏日》:据说是四姑娘上身,四十五度忧郁望天的作品。因为是在连载,也许下文会有出彩的地方吧。大概。
另外,几篇小说都不约而同的大段大段的出现了关于性、性交易的描写,都是男性作者的作品。说实话我不知道这想表达什么,反讽社会?还是集体意淫?或者一如 某个作者写的,活着就是两个目的,钱和女人,搞艺术也是为了搞女人?劳伦斯说性不是丑恶的,是丑恶的人让它变得丑恶,我很赞同。这种意淫一样的描述只会越 发的让人觉得物化女人以及男人可憎。同样不能理解的是前段时间推特上的苍井空热,吹捧她高尚的理由是什么呢?给予男人意淫的快感?女优只是一份工作,职业 不分贵贱,只是这样吧。也许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结构不一样。
——读《独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