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判断 | Thought

一个人过时间,一个人面对自己

一个人孤独吗?深夜里失眠的时候,是的。

黑暗中最容易胡思乱想,每根神经都敏感脆弱,想到生与死,想到家人、朋友,不在身边的人,想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压力。脑子里千万个念头暴跳如雷,叫嚣着、奔跑着,不能安抚。

一个人孤独吗?用辩证哲学的思路回答,是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每天清晨睁开眼,打开手机发一个“早安”,洗澡换衣服出门,在楼下全家或者M记买一份早餐,穿过一个街口,坐两站地铁,走过两条马路,进到公司。到晚上,用同样的路线逆向行进,把早饭换成了晚饭,把“早安”变成“晚安”。

一天中,晚上七点到早上八点之间,我是不说话的。周末和节假日这个时间可以变成二十四小时,或连续的几个二十四小时。

持续地做一件同样事情,慢慢的会有一种惯性。好像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并没有说话,却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静静的,是关于存在的声音。

关于“一个人”到底好与不好,周围时有讨论,大抵因为朋友们也多是一个人,尚且不太存在“相煎何太急”的苦恼,然而偶有恩爱狗秀一秀,确实甚觉刺眼。

在我看来,一个人比较大的烦恼是容易放纵自己,并不是说去PUB买醉、夜夜笙歌的放纵。而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正常,懒得打理妆容,也懒得收拾屋子,运动什么的更不用想。人本来就充满惰性,身边一没人对比,二没人监督,懈怠一下人之常情。

另一个烦恼,是比起两个人,一个人更容易忧虑未来,毕竟勇气这东西,是很容易1+1>2的。

青山七惠的小说里写过:“想象过的最糟糕的情况,大地震,大火灾,大病。妈妈死了。没钱了。无家可归。没有恋人,没有朋友,没有自己的房子,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心和身体。”

这完全就是母亲担心的关于我的凄惨未来的景象,这几年她总是悲伤的跟我说,如果你结婚了有孩子了我就放心了,两个人总还有个照应。催婚的家长多半都是这个心理吧?

其实我自己又何尝不担心呢,设想过几百种孤独终老的凄惨下场,经济大崩溃,战乱,失业,穷困潦倒,生病。记得在杂志上看过,张爱玲长期独居,过于封闭,且起居无规律,加速身体衰老,在公寓死后六七日尸体才被发现,名人尚且如此,何况我辈。

慌乱中,火速买了几个保险,毕竟也是徒劳,假如世界都变成幻想这般,保险公司有什么用。

网上关于“一个人”的说法有很多,什么“一个人做过的最孤独的10件事”“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人旅行”,内容嘛,翻来覆去就那几件浮于表面的走走停停与吃喝喝,想想,一个人吃火锅也变成勇士般的事情了,这个世界何等无聊。

“一个人”只是一种个人状态,但这个社会的语境赋予它太多东西,让它变得像个贬义词。

可能在日常生活里,它总是和不幸,孤单,寂寞,痛苦联系在一起,完全忽略了一个现实:两个人在一起,增加的仅仅是勇气,而并不是确保一个人不遭遇不幸的能力。

太多人习惯用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评价别人,这个社会与社会中的个体,都没有准备好接纳“一个人”。根据现代社会文化定义,堕胎、安乐死,乃至同性恋都是伦理问题,“一个人”,大约也是个伦理问题。

关于“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我应该很多东西可说,比如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在异地的医院生病,一个人喝的昏天暗地抱着马桶哭的死去活来,甚至一个人写好遗书,把所有的银行账号归档,和保单一起收藏,但这些,平常的没什么好提起。

安静的生活并不是一件不妙的事。有些人天生缺少生活情趣,而“一个人”的时候,正是通过这些情趣,找到惺惺相惜的人。写作、莳花固然风雅,用一晚上的时间洗米、炒菜,分解每一个细致的步骤,也可以有别样的韵味。

为自己留下懈怠的空间,不代表对放纵放弃抵抗。

不管如何,拥有自由的意志与独立的能力是基础,如此,才有权利选择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城市里,或者一条街道上,选择想交往的人,选择想保持的关系,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这样静静的一个人,走在马路上,坐在地铁里,或者待在屋子里,听着身体里发出的声音,那是生命力的声音。那声音就像青山七惠写得:“可就连这些也不能完全相信了。即便如此,也得自己一个人想办法活下去。”

Leche
强迫症,文字控,折腾爱好者